“类”聚新共识,创芯精准行
—《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巡讲-北京站
抽丝剥茧—权威专家为您详解“替身试药”新技术
2022年8月20日,2022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学术沙龙第一期暨《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北京站巡讲在北京线上线下同期举办,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部分委员,青年委员及同道专家近百人参会。此次宣讲会围绕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依照“资深专家宣讲、实际案例分享、权威专家讨论”的全新形式开展。
会议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副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骞教授(图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分中心胃肠外科副主任、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盈赤教授(图2),以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韩加刚教授(图3)主持。
图1:刘骞教授
图2:杨盈赤教授
图3:韩加刚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国家癌症中心副主任蔡建强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忠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明刚教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主任孟元光教授和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树滨教授分别致辞并对《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的发布表示热烈祝贺。
专家致辞—类器官精准医疗,患者之福音,研发之利器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蔡建强教授指出,全球首个类器官专家共识由我国发布,为类器官技术在个体精准化治疗中应用奠定了基础,证明中国在该领域的基础研究与转化应用都走在了世界前列。蔡教授还对青年医生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一代共同努力在类器官疾病模型这个高速发展的领域,制订更多中国标准,走出中国道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表示类器官模型在新药研发中的评价数据已经开始被权威机构采纳,期待类器官技术替代传统动物模型,以解决药物发现效率低、临床试验风险高及资金投入高等药物研发瓶颈的潜力得到更充分的开发,他同时指出类器官模型相关研发的不断进展,契合第一部共识的发布,是广大外科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的科研机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明刚教授特别指出未来的重点任务是结合专家共识,把肿瘤类器官药敏技术合理规范地应用到临床一线工作中。王教授同时强调,类器官药敏检测是精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加速恶性肿瘤治疗技术在十四五期间的提高,打造生物科技领域在国际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孟元光教授表示很高兴能参与此次共识的制订过程,北京作为共识全国巡讲的第一站,意味着类器官药敏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实践迈出了意义深远的一步,他期待未来的肿瘤治疗在类器官技术的参与下,发展为一种全新的模式,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王树滨教授指出在精准治疗时代,类器官模型综合对比其他模型拥有十分明显的优势,肿瘤类器官可以部分还原细胞在体内的组织和分子特性,能最大程度模拟体内器官,具有组织器官功能,可以为实现肿瘤精准化用药提供有效参考,是一种具备无限潜力的临床前模型。此次专家共识的发布及推广,必将开启类器官应用于肿瘤精准治疗的崭新一页。
共识解读—肿瘤精准诊疗的私人定制
本次活动特邀讲者为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章程教授,他结合国内外前沿进展及自身独到见解对《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指导肿瘤精准治疗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2年版)》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章教授以严谨求证、积极探索、适当前瞻为原则,从肿瘤类器官的定义、受检药物的选择、应用场景、检测流程及实施规范、结果分析及解读、临床意义以及对未来的展望六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突出、由点到面、逐层深入的专业宣讲。章教授最后表示,这是全球第一个关于类器官药敏的专家共识,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后续将根据临床实践不断积累循证医学证据,逐步完善修订,建立相应的技术标准和临床指南。
专题分享—患者来源类器官指导精准医疗
对于如何应用《共识》指导科研工作进行临床转化,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赵宏教授结合团队在类器官领域多年的耕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指出精准治疗时代靶向药物的研发目前失败率较高,其原因有二:第一是缺乏高通量筛选的手段,第二是常规体外细胞培养不能反映肿瘤的异质性。赵教授通过团队的大量研究和临床获益案例阐述了肿瘤类器官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模型。
解放军总医院叶明侠教授则通过一系列精彩的真实案例,阐述了如何将类器官技术具体应用于临床治疗。叶教授分享了在一线用药患者耐药或无临床应答、选择药物困难的情况下,如何参考类器官药敏结果实现治愈患者。叶教授表示,类器官模型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同种异体移植、信号传导通路、药物研发及肿瘤药物敏感性检测的精准医学等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与各位同道共同协作,继往开来,早日开启肿瘤精准诊疗的私人定制时代。
圆桌论坛—多元视角,深刻剖析
类器官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革命性生物模型,是最具潜力的研究工具,将为精准医疗带来巨大的价值。圆桌论坛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白志刚教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陈楠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宁教授,空军总医院顾国利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计嘉军教授,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梁峰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梁斌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刘嘉琦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马永蔌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徐徕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张建伟教授结合各自的学科领域和实践经验,围绕类器官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展开了多层次的交流与互动,共同探讨类器官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临床价值、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大家以多元化的视角去真正地理解《共识》。
大会总结—继往开来,行稳致远
杨盈赤教授对本次会议专家们的倾力付出、广大同仁及后台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表达了由衷感谢。类器官技术的突破需要多方合作,实现临床与科研相结合,在临床上发现问题,通过规范化的科研来解决问题,不断引领此项技术向前发展。《共识》也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修改和更新,为类器官药敏技术惠泽更多患者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